走进红旗渠
为了深入理解红旗渠精神,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忆家史,记初心,寻足迹”实践团队成员于2023年2月4日依次抵达林县红旗渠,对红旗渠进行走访调研实践活动。红旗渠精神是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2月5日上午9时,由王昭寓、马欣、杜荣等同学一行5人组成线下实地调研小队乘车出发前往红旗渠。热心司机王先生在了解小队此行来意后,向我们讲述了那段艰苦的历史以及如今的变化,面对队员们提出的种种问题也一一作出解答,让小队对历史有了初步了解。
图一 红旗渠风景区
小队先是来到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其位于东南公路分水岭,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1965年3月修建。分水闸以上是防洪矩形明渠和分水岭双孔隧洞,1973 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望着来之不易的分水闸,团队成员难以想象那个物资匮乏年代是如何建设起如此的建筑,成员们对红旗渠建设情况有了初步认识,仿佛看到了那些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的革命斗士,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强大力量。
图二 红旗渠分水闸
随后小队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陈列了丰富的红色文物和详细的图文资料记录了红旗渠的修建背景、工程模型、修建场景、使用工具、英雄事迹。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通过对展厅的命名可以看出红旗渠纪念馆的意义不仅是要记录这一伟大壮举、歌颂前辈们的英雄事迹,还有传承发扬这一红色精神的作用。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不畏艰险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牺牲人数就达80多人,受伤者不计其数。也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英雄的红旗渠儿女,我们才能见到今天被视为奇迹的红旗渠。小队成员观此历程,感受到了老一辈人艰苦卓绝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依旧能够努力拼搏。在资金短缺,自然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差,林州人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向大山屈服,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图三 红旗渠纪念馆
小队稍作休整并整理资料后,于下午2时进入青年洞风景区,途经团结洞、创业洞、鹰嘴崖、虎口崖等地点。小队成员面对这如诗如画般奇特风景与这如雄狮般巍峨山石,在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无不感慨林州人“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长616米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岩石非常坚硬,锤敲一次钢锥也只能留下一个白印。在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的情况下,真是难上加难。“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穿山破洞。高山无言,渠水有声,在苦战17个月后,终于凿通!小队成员用手触摸着山石,感受到当年的痕迹,仿佛看到那一个个青年劳作的身影,看着用一块块石砖垒砌来的渠道,感受到了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四 红旗渠青年洞
下午4:30,为了更深入了解最真实的修渠历史,感受红旗渠精神,小队来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的盘阳村,在这里采访了多位年至耄耋的修渠老人,倾听他们讲述的最真实的修渠历史。其中一位高达81岁的卢姓老人向我们再述了那段历史,那个时候每个村都要出人上山修渠,村里人口多的还可以轮班,村里人口少的一年四季都要在山上,“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毯,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这段口口相传的歌谣是那段时期最真实的写照。小队成员们无不被当时这段感人肺腑的历史所感动,近7万名工人在太行山脉上抡起大锤和钎镐,为了同一个目的,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原则,主要依靠林县人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人民众志成城,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
图五 采访亲历者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