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段时间写的一篇,给你个参考吧!其实来武汉寻美食,“最市井”、“最地道”才是核心!
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约而同地有一种面食,北方称馄饨、湖北称水饺、四川称抄手、江西称清汤、广东称云吞、福建称扁食……叫法不同,口感略有差异,但各有各的美味。寻一碗好吃的馄饨,润泽身心。
店名:蒋婆抄手
地址:汉口兰陵路兰陵大公馆对面
蒋婆抄手的创始人蒋玉珍婆婆,1958年起便在芙蓉酒楼做抄手,一做便是十几年。1992年,蒋婆婆开始支个摊子在“兰陵村”巷口卖抄手,因为皮薄、馅大、汤浓,街坊们赞不绝口。
前几年,86岁的蒋婆婆过世后,抄手店的重担落在了刘师傅肩上。抄手味道如何关键是馅料要调得好,得到母亲真传的刘师傅,每天闭关于操作间,独自一人调好六七十斤馅料,把哪些佐料、搅肉有什么手法,都是独门绝活、旁人都看不到的。
除了纯肉的,店家还研发出芹菜、地菜、海鲜等口味。最绝的还是“干拌抄手”,煮熟的抄手沥干水,再用十几种佐料拌几下,夏天吃抄手不再大汗淋漓。
店名:老字号小秋水饺馆
推荐:原汤土碗水饺
地址:武昌司门口大成路66号
岁月的流逝,一碗小吃的味道会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发生变化。然而小秋家的过早,原汤中有猪油味的水饺、用麻油拌芝麻酱的热干面、炸得又枯又香的面窝,味道跟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连装水饺的碗都是大口、蓝边的土瓷碗。
店主小秋的父母曾是老国营餐馆的早点师傅,1978年小秋的母亲、两位婶娘在大成路口支了个水饺摊,名为“三合水饺”。因为味好量足,三妯娌又热情麻利,生意一直很红火。
1989年,小秋全面接管水饺生意,老顾客说:“虽是第二代人,但还是那个味。”除了用猪前胛肉做馅,水饺皮也是自家做的。每天早上,小秋则以一秒钟包两个水饺的速度赶制水饺,包好一筐赶紧送入操作间,每天要耗去一百来斤水饺皮。
水饺只做一种口味,筒骨汤中加入紫菜、虾米,还有一勺自家炼的猪油。连汤带水饺吸入口中,满嘴生香。原汤水饺配面窝,水饺馆里的最佳组合。
两代人做水饺30多年,小秋也50来岁了。如今,小秋每天手把手指导女儿包水饺,水饺馆的第三代传人正在成长中。
店名:谈炎记
推荐:什锦水饺
地址:汉口利济东街(武汉市一医院旁)
武汉本土的水饺老字号,名气最大的还是谈炎记。1920年黄陂人谈志祥到汉口开作坊,卖水饺,当时汉口挑担卖的都是清汤水饺,谈志祥则用上好的猪筒子骨和猪蹄、肉皮熬原汤,为了与其他同行区别开,他就在煤油灯罩上写了“谈炎记煨汤水饺”。1945年,谈志祥的儿子谈艮山在汉口利济巷三曙街口,正式开了谈炎记水饺馆。
如今,已有80多年历史的谈炎记,仅这家独店。橘底、黑字的门面,没有刻意做旧、一副快餐厅的模样,但是熟客们还是流连在此。
七八个水饺品种,从6元至十几元不等。服务员也还亲切,送水饺上桌时顺带送两张餐巾纸。透过厨房,可见半人高的不锈钢大桶煮馄饨,气势很足。点一碗什锦水饺,每种口味一颗,口感不错。价格不算便宜,好在个头大、馅料多、分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