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汉川规划发展?
武汉汉川是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以下是关于武汉汉川的规划发展的一些信息:
经济发展:武汉汉川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该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工业方面,主要涉及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包括旅游、物流、金融等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汉川市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近年来,该地区加大了对交通网络的改善和扩建,提高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性。
生态环境保护:武汉汉川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地区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旅游业发展:武汉汉川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如汉川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汉川古城等。该地区积极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请注意,以上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具体的规划发展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如果您对武汉汉川市的规划发展有更详细的需求,建议您咨询当地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二、汉川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汉川市的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汉川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江汉平原与湖区交界的交通要冲,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成员之一。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汉川市能够方便地接受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资源丰富:汉川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如铁矿、石英石、石膏等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些资源为汉川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策支持:汉川市一直受益于湖北省及武汉市的相关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这些政策为汉川市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产业基础雄厚:汉川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涵盖了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汉川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才储备丰富:汉川市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大量的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汉川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创新氛围浓厚:汉川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为汉川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综上所述,汉川市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是因为其在地理位置、资源、政策、产业、人才和创新等方面具备了显著的优势和条件。在未来,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汉川市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汉川周边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有:
1.汈汊湖:位于湖北汉川市境西5公里处,拥有水面86.7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型封闭式湖泊,有着迷人的传说和诱人的风景。湖区烟波浩淼,杨柳婆娑,芦苇丛生,荷连接天,鸥鸣鸭逐,鱼翔浅底,好一派水乡风光。是个关上旅游的好去处。
2.仙女山:坐落在汉川市城西南,海拔99.1米,占地14.4公顷。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汉川籍的四川革命军军警总司令兼川江巡逻使梁耀汉,参加和领导了四川保路运动和新军起义,民国成立后,奉命回鄂途中被乱军杀害,葬于仙女山,孙中山先生为其亲笔题词:梁耀汉革命奋斗,不幸遇难,忠魂毅魄,永远长存。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革命的老同志,如程敦秀、夏昌银也先后安葬于此,所以仙女山南腰,又成了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
3.城隍台遗址:位于刘家隔西北一公里处,长1000米,宽800米。其文化内含为五代至元朝的遗存。在地下1米左右,有大量的砖石瓦砾,整齐的街道,被烧过的红土。1969年开挖汉北河时,在其遗址挖出几口木井、砖井、古墓、房基,出土有唐宋钱币、银块、剑矛,以及大量的青花瓷片、绿瓷片、土陶罐、大筒瓦等。现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四、汉川旅游景点哪里最好?
位于江汉平原东部的“汈汊湖旅游风景区”最好玩。该湖是一个封闭湖泊,素有“江汉明珠”之称,湖水水面14万亩,距武汉市63公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五、汉川和仙桃那个有发展前途?
我首选仙桃。汉川是孝感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仙桃无论经济还是区域影响力或者是城市的规模等都要强得多,而且仙桃还是武汉经济圈直辖城市。
六、旅游发展历史?
一、古代旅行和旅游(1841年以前)的特征:
1、古代的旅行、旅游动机更多的与物质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联系。
2、因而,古代旅行、旅游活动往往与通商贸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相结合,其中,宗教朝圣占远行游历的较大比重。
3、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但具有物质占有和殖民文化倾向。
二、近代旅游(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特征:
1、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
2、旅游动机中消遣娱乐成分增多。
3、旅游活动空间的拓展。
4、随着旅游业的问世,在旅游保障制度层面上也开始全面推进。
5、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关联带动效应。
七、汉川马鞍乡索子垸以后的发展?
以后发展是:前景一片光明
汉川马鞍乡索子垸,发展现状较为欠缺,需要依托当地资源和人才优势,适应当地特点和外部环境,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2023年规划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乡村振兴: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和旅游,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2. 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以信息技术、医疗、养老、金融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4. 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治理,保障生态安全。
具体步骤包括: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行动计划、推进实施、监测评估和调整。同时,通过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加强协同合作等方式,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实际可行的规划,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八、庄园旅游发展特点?
特色庄园模式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特色庄园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最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九、旅游发展目标分为?
《纲要》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十、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