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潮州地区的民俗怎样?

222 2024-09-27 17:53 admin   手机版

一、潮州地区的民俗怎样?

潮州地区的民俗浓厚

潮州民俗潮州的民俗活动,主要是以“时年八节” 为不同时序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八个节日都会已潮州风俗进行祭拜,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的游神灯会、清明的踏春扫墓祭祖、中秋节的赏月、烧瓦窑和登高放风筝等活动。潮人宗亲观念较为强烈,不少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潮人,总要利用新春、中秋等节庆,回乡团聚。

二、潮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真的是很多啊,只能说几个典型的吧。

饮食方面的有潮州功夫茶、鼠壳粿等,娱乐的有做纸影(即木偶戏)、潮剧、潮州音乐(特别是潮州大锣鼓很出名)等,节日生活的有中秋拜月娘、正月“劳热”(即游神节)……

三、潮州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多种多样,各乡均有不同时期的习俗,每年的时年八节是潮州民间统一的日子,即元宵节,清明,端午,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五角母节,冬至节,除夕,这些节日一般都需要拜祖,但正月初一起到三月,潮州各乡里均有自己的老爷日,都必须拜当地老爷,潮州大锣鼓,潮剧演出,木偶戏都是参与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每年的潮州青龙庙会,集当地各镇的大锣鼓队进行巡游,可以说是潮州文化的精髓。

四、潮州有趣的民风民俗?

潮州有趣民风民俗如下

潮州民俗潮州的民俗活动,主要是以“时年八节” 为不同时序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八个节日都会已潮州风俗进行祭拜,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的游神灯会、清明的踏春扫墓祭祖、中秋节的赏月、烧瓦窑和登高放风筝等活动。潮人宗亲观念较为强烈,不少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潮人,总要利用新春、中秋等节庆,回乡团聚

五、简要介绍广东潮州民俗特点?

潮州民俗潮州的民俗活动,主要是以“时年八节” 为不同时序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的游神灯会、清明的踏春扫墓祭祖、中秋节的赏月、烧瓦窑和登高放风筝等活动。潮人宗亲观念较为强烈,不少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潮人,总要利用新春、中秋等节庆,回乡团聚。 在正月四乡六里都要自己祭拜祖先或名人(有的演化为地方保护神)的诞忌日(俗称为“老爷日”)。如建国前,潮城东西南北门均有不同祭祖形式的节庆日,尤其在南门外青龙古庙的“安济圣王” 出游最为隆重。安济圣王据传是三国时蜀汉永昌郡太守王伉,因他是御敌忠臣,被汉王封为“安济圣王”。 传说他因护佑潮籍官员谢庸安(一说谢少苍坏致死难,深受潮人的爱戴而称为“灵感安济圣王”。每年农历正月下旬,必掷杯择日出游,潮人俗称“大老爷出游”。其时,几乎所有乡民都前来观礼或祭神,沿途人山人海,游人如织。所经之“安路”,各商铺或聚居各社的“神前”,罗列香案祭品“恭迎”。 随后有各班鼓乐各显身手,名师亲操鼓槌,潮乐高手争献绝技,演奏潮乐名曲如 《封相》。《抛网》、《画眉跳架》等。但闻弦乐百转千回,锣鼓喧天,响遏行云,气势雄浑,把游客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夜晚还举行丰富多彩的花灯游行,一连三夜,以示庆祝升平丰年。 最后一晚,各社花灯集中潮城内镇前“箭道”赛灯,最为精彩。明代新安利民刊刻本的《荔镜记》(第六幕·五娘赏灯)中多处描写元宵夜潮州游花灯情景。如台词唱:“正月十五冥(夜),厝上人点灯,三街六巷好灯棚,又兼月光风又静,来去踢砣(游玩)到五更。”可见,这正月的游神灯会的风俗,起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潮人较为看重并参与的主要有元宵灯会、五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及重阳节放风筝等活动。在潮州元宵的灯会中,尤其以意溪的闹“重元宵” 和溪口灯会的“穿蔗巷”最为热闹。他们多是以宫灯(汽灯)开路,接着是排成长龙的彩标旗队,后是秧歌队或潮剧造型的活人景屏,以打击乐为主的潮州大锣鼓队断后。 这些游神灯会队伍,壮汉一律头戴金花毡帽,身着黑长衫,腰系红绸带且赤足,而擎彩标的都是从乡里精挑16-20岁未出闺的标致姑娘,身着漂亮服饰,人面桃花,肩擎精美大标,款款移步,可以说是灯会队伍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而且元宵节期间,潮州城乡多数利用传统的节庆灯会,开展春茗联谊活动,以吸引海外游子和游客。 如泰国大慈善家谢慧如先生,于1992年和1994年两度率泰国华侨庆元宵代表团莅潮,参加了由他捐建的开元寺泰佛殿和慧如公园等项目的剪彩活动,很多旅外的宗亲参加了元宵灯会联谊活动后,无不感到:“最圆韩江月,最美元宵灯。” 重要节日介绍:   春节 柑桔槟榔是潮人迎春的吉祥物。 潮汕人过春节,其民俗活动内容,与全国各地大体相同。在农村守岁至交子时,便放鞭炮,提灯笼到地头神庙(或寨门口)上香迎新接福。正月初一老幼穿新衣、放鞭炮、祀祖(初一拜祖先都用斋菜)、拜年、说吉祥话、舞瑞狮等,都表现了除旧布新、尊老爱幼、接福呈祥、欢乐进取的意念。 最突出的是家家户户在厅堂桌几上摆上一盘带着青枝绿叶的柑和橄榄迎客,寄托“宾临大吉”的意思。柑桔同科,而柑比桔大,因此,谐音寄意新正‘大吉”。节日里,群众也雅称柑为“大吉”。橄榄则是摈榔的代用品,“宾榔”谐音“宾临”。潮俗,初一一早,相识相见互祝贺。 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请安祝福。长辈要给小孩送压岁长命钱。早餐要吃干饭,说这样出门才不会遇雨。作客向人拜年的,必带去成双数的柑,表示送去“大吉”。客人带上礼物,主人收受多少不拘,而柑必有回赠,表示互致‘大吉”之意。现行城乡新例俗,新年送贺年卡、日历、年画、四季桔、花木盆景、茶饼等。 近年来又时兴电话、“伊妹儿”、电子贺卡等贺年新俗。农村“换吉”风俗则仍存在。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为大官当令,称上无节,祈望天官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 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清明节 潮汕的清明节,习俗主题是扫墓。民间扫墓称为“挂纸”(挂镪纸),在清明扫墓的称“挂春纸”。人们备办镪纸和三牲粿品到祖坟祭拜,丹书碑文,修整墓地,剪除杂草。海外侨胞也常在清明节回乡扫墓,以示不忘先祖。当代清明扫墓,已不极限于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纪念英烈,机关团体和学校,常在清明节组织队伍到革命英烈墓地、纪念碑和陵园举行纪念活动。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潮俗称为五月节,以赛龙舟、食粽、采药、熏蚊为其主要习俗。 中元节 中元节是佛道二教共同的节日,也是与儒家相通的节日。 道教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为地官判别人间、鬼城善恶的日于。道士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为人间囚徒和阴间孤魂饿鬼解脱罪恶。佛教则以佛祖释迹牟尼在这一天投胎、四月八日出世,而称七月十五日为寄生节,因而要在这一天报母恩,故也称报恩节。又传说佛门弟子目连救母,也在这一日施孤魂祭饿鬼,念孟兰盆经而使其母得以解脱,演而为施孤普渡的习俗。 即所谓盂兰盆会或孟兰胜会。佛道两家都在这一日建醺做功德法会。潮俗在中元节还要祭祀祖先。七月十五这一天,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V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孟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中秋节 潮州的中秋节,民间习俗有拜月、赏月、吃月饼、偎芋、烧瓦塔、烧香塔、“关戏童”、“关阿姑”等。 拜月,是妇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古已成例,潮人也大抵如是。潮人拜月叫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民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 ……”潮州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民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 烧瓦塔,都是中秋节旧俗。带有娱乐性的现在还保留着。 瓦塔是用废砖瓦片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为壮观;再撒盐,僻啪作响,如放鞭炮。有的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凡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 重阳节 “九月九,风琴仔,四散走”,是潮汕民谣。 它说明潮汕重阳节有放风筝之俗。重阳时节,云淡风高,正是放风筝的上好时节,而潮州最盛。旧时,潮州城人于此时节,常聚集在韩江凤凰台沙滩竟放风筝。此俗促进了潮州城周炳记、林盛记多家纸扎店的风筝艺事。潮城竞放风筝,近年复苏至盛期。1991年10月27日,潮州市在凤凰台沙滩举行首届风筝大会,金龙、彩凤、燕子、八卦……近百只精美风筝翱翔长空,其中金龙风筝长达 125米。 在此之前,潮州还举办过风筝文化展览会,并成立潮州市风筝协会,举办风筝文化研讨会。 冬至 潮人有冬节小过年的习俗。在周代,那时已将一年划分为计四节候,冬至前一天是除夕,冬至也就是春至,是一年之始,是元旦。古代,历法逐步发展变化,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据《史记》载: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朝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又规定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才将冬至称为亚岁,即小过年。潮人至今日仍有“冬节小过年”之俗语,即 源于此一历法的变化。 潮州冬节习俗,主要是祭祖谢神。 祭祖除祠祭外,还有扫墓。冬至扫墓,称“挂冬纸”(清明扫墓称“挂春纸”)。 祭祖、谢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须人人食冬节圆,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农民还将汤圆汤喂牛喂猪喂狗,将圆粘贴在牛头牛角上,贴在门框、碓臼、炉灶、米 缸、谷簟、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祈神保护,祷祝牲畜平安过冬,新年健旺。 祭灶 年尾祭灶神司命公是潮人普遍风俗。有二项主要活动:一是祭灶神司命公,送灶神上天;二是全方位大清洁,俗称“宪尘”。 灶神,也叫灶王爷、灶君、灶公、灶母,也是不男不女的;还有叫东厨司命的,与潮人叫司命公接近。祭灶神的日期,一般在农历十二月甘四。 祭灶必备三牲果品酒食,糊制纸车纸马纸鹤作神上天工具,献纸镪给灶君作盘缠,托灶君上天向玉帝为本家言善事,不臼罪错等等。在祭品中必有甜糯米圆,想用它糊灶神的嘴。有的还用红酒糟糊灶门,要使灶君成为醉鬼,到玉帝殿前说不出话来。 祭灶神的另一个习俗是除尘,也叫扫尘、掸尘,潮俗称“宪尘”。 其实是全方位大扫除。家家户户大小总动员,翻箱倒柜,收洗清扫。旧时在农村大清早还未煮饭,主妇要先清理炉灶,将大小铁锅倒转过来,刮去乌烟。供灶神的香炉里的旧香骨和金花红绸要拨去,墙壁的旧神符要换新的。人们采集来榕树枝,青竹梢捆在竹竿上做一把大扫帚,拭去屋檐下的蜘蛛网和烟尘。 一切破旧污秽物件要清理浆洗,不可用的东西、连同这把榕竹扫帚一起焚毁或丢弃河里或池塘。屋内外整理一新,然后才拜灶神。从这个时间起,叫“入年架”(年假)。到正月初四“年假开”,屋里物品不随便搬动。 除夕 除夕,风俗内容是布新、团圆。布新是贴新符、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福’宇倒贴,福即“到”)、挂榕树青、挂红灯笼、挂辟邪镜、摆柑桔果品等。 今人多增摆四季桔、盆景、水仙、挂历、日历、安装节日灯等。真个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贴春联中,潮汕人最喜爱的一对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相传是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所撰,它道出了过新年的喜庆气氛和人们追求福寿的普遍心态和善良愿望。 除夕的重要内容是围炉,即吃团年饭,表示一家和顺团圆。潮人多侨属侨眷,年终都有回乡吃团圆饭者。团圆是中国人幸福理念的重要标志,奔波在外的许多潮人,更重视年终的团圆,都要赶在围炉之前回到家中,一是要同家人一起拜祖宗,二是要带些物品回来敬老爱幼。 而且围炉要早,“早食早发”。发,发达,发财,从来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所以在围炉的食物中,就隐藏着这种意念。吃猪肠炒蒜,寄意“会盘算,长长发”;吃珠蚶,潮人称蚶壳为“蚶壳钱”,古代以贝为币,吃蚶意味着有贝有钱,能发财。 围炉之俗,目前在城市有变化。 兄弟姐妹多分居立业,但都有团聚的传统观念,故常到酒店去围炉,图个方便,增添情趣。农村的老人,则喜到儿女家轮流着吃,俗云“食透透,兴透透”。 围炉之后是守岁,一家人品茶话旧,直至子时(十一点——凌晨一时),放了鞭炮,迎接新年。

六、潮州旅游文案?

要是自己第1次来到潮汕旅游,说实在的还是非常的期待的,因为之前听过很多这个地方的传说,也知道这里的风景是美如画的,而且当地有很多不同的人文情怀,自己希望在这一次的旅行当中会有更多的收获,让自己玩得更加尽兴,玩得开心

七、2024潮州民俗文化表演时间?

2024年的潮州民俗文化表演时间还没有确定,在未来的几年中可能会有相关的通知和消息。然而,潮州民俗文化一直是广大民间群众热爱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各种形式的节庆和传统活动也是始终保持着活力和魅力。

未来,无论是在哪个时间举行,潮州民俗文化的表演将会继续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和文化享受,同时也体现了潮州人民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自豪。

八、临沂民俗旅游?

过春节是临沂的民风民俗也是中国的民风民俗,是中国每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也叫“过大年”。中国农历的12月23日,叫做“腊月二十三”,算是春节的“预备演习”,称作“过小年”。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钦差大臣,得罪不起,需要恭而敬之的送他“上天言好事”。

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宰猪杀羊,蒸馍馍,做豆腐,赶制新衣,剪窗花,写对联,买年货,请门神,离家在外的人要千里迢迢赶回家……

除夕之夜饺子香

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但春节期间的饺子却别有寓意,象征着团圆、祥和。

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做“腊月三十”。这天下午,家庭主妇便开始准备包饺子。饺子的馅有猪肉、羊肉、海鲜、鸡蛋和素菜馅等几十个品种。腊月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以吃最好的菜、喝最好的酒的吃喝形式辞旧迎新。

传统的除夕夜饺子,必须等到午夜时分才吃,也就是新的一年的零点钟声敲响之后。人们燃放过爆竹、礼花,高高兴兴吃饺子。除夕夜的饺子有很多名堂,比如在几个饺子里包进消过毒的硬币,有幸吃到的人,被认为在新的一年中财运好;新婚夫妻如果能吃到包有大枣、花生、栗子的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中会早生贵子……

九、旅游与民俗的关系?

民俗与旅游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因而为当今的旅游开发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文化资源之一.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1)品牌经营模式,比如山东长岛县包装推出的“渔家乐”民俗旅游产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和市场推销,在发展海岛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以传统的渔家生活民俗为主,结合休闲渔业生产民俗,让游客住渔家炕,吃渔家饭,与渔民一起下海捕鱼,体验渔民生产和生活的乐趣.这个模式取得了成功,“渔家乐”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业品牌.

(2)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强调“社区”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旅游景区封闭管理、收取门票的经营模式,把一处完整、鲜活的城镇街区变成一个吸引游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都属于同类的城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成功范例.

(3)乡村模式:这种模式在理念上与社区模式有相通之处,都处在有人生活的区域,不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但它更多依托于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情趣.苏州的周庄和同里、安徽的西递村都是有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游的景点.

(4)生态博物馆模式:是指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状态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形式,能够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和原始风貌,满足对文化的“本性追求”.把这种理念引入民俗旅游,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题小院”的产品模式.“主题院落”就是就是依托传统民居,把农村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集中展示,一个小院一个主题,形成包含民俗传统各方面的综合产品.目前比较成功的是北京郊区的农家“主题院落”产品.

(5)主题公园模式:是在一处专门为开发旅游而建设的园区内,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形成规模展示来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复制而来的,是一种“假民俗”,但是它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工厂化”生产与经营,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采用.如泰国的“东巴文化村”、南非开普敦的“原始丛林”等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中国则有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是典型的主题文化公园模式.

(6)节庆活动模式:是以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两种类型.前者如傣族的泼水节、福建的妈祖节和藏族的达玛节、林卡节等都是这些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都被开发成独具特色的专题旅游活动;后者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海南的椰子节、新疆的葡萄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吴桥的杂技节和岳阳的国际龙舟节都是大型的主题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什么是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就是指人们以观赏、理解、领悟、参与风土人情为目的旅游或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在民俗旅游中,对游客来说,这个旅游地越是有异域风情,它就越有魅力,要想魅力永存就必需让游客记住它的民俗文化特色。

民俗旅游的精髓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产实践和创造生活中凝结的智慧结晶,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对推介当地的旅游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显然在旅游过程中让游客被动地、快速宏观地了解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是不太可能,但要是从微观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其主动地要求了解就会好的多。因这样而成功的旅游城市举不胜举,例如:景德镇(瓷器)、无锡(紫砂)、潍坊(风筝)……

能够推介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能够使游客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念念不忘的民俗导游才是成功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