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域旅游规划从哪些方面开展?
全域旅游是依托旅游业,通过对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地区产业资源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整合,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一种系统化旅游发展格局。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确定中国将开展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自此,旅游全域化发展拉开序幕。
2017年,全域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全国上下全域旅游取得初步进展,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全域旅游都在成为当下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
全域旅游是单个景点到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是传统门票经济向全域全产业经济的转变;是单个旅游运营商单打独享向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转变;是传统的旅游设施完善到全域思维下旅游设施的通盘考虑的转变;是旅游服务到整合全域公共服务的转变。
全域旅游的“全”,是全空间配置、全产业统筹、全时空打造、全要素考虑。在全域旅游规划中,一方面要“盘活存量”,提升产品质量,升级产品体验,创新经营方式,强化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要强调“激活增量”,谋划好新业态,引领市场需求,以期实现产业规模的裂变。
1、创新理念观,构建全域旅游思维
以前传统的旅游规划是围绕旅游资源进行的“单一景点型规划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对旅游地的资源要求较高。在全域旅游格局之下,旅游规划思维应该进行调整,以一种“全域吸引物规划开发”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以景点资源为中心的旅游规划固有思维模式,创新旅游开发理念,在全域化的思路下,激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契合当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创新体例观,变革规划内容供给
当前,“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发展大背景,全域旅游规划也必须要适应时代背景,积极创新体例观。要把全域的旅游目的地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依据现有旅游规划体例,将全域之下的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等内容纳入全域发展过程。同时创新全域的规划、建设、营销与保障体系,以全产业化、全空间化的发展思路进行旅游业产业链打造、业态培育、目的地形象提升,以一种“全而新”的形式实现全域旅游下规划的变革性发展。
3、创新要素观,延伸旅游资源链条
传统的旅游六要素指的是“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维度基本上对旅游的要素进行了比较全的概括,在传统的旅游规划中是适用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将旅游要素进行了割裂,并且在当下的全域化格局之下,这些旅游要素必须要进行拓展和延伸,同时要进行整体化考虑。全域旅游格局下,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将传统的六要素进行重组,同时需要将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等元素进行融合,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全方位、全产业、高质量的旅游发展格局。将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吃厕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一纳入吸引物范畴,形成一个涵盖旅游全产业链的新型要素融合观,延伸旅游资源链条。
4、创新项目观,设计全域旅游精品
全域旅游格局下的旅游发展是一种全要素纳入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一种“处处是景、人人服务、全域旅游”的发展机制。因此,这就对旅游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些过时陈旧的旅游项目必须要进行改造,适当做“减法”,而适用于全域发展的旅游项目则要适当进行规划和开发,进行“加法”。通过加法与减法的配合,实现规划项目之间的融合互补,同时考虑全域资源的内部聚集性和外部关联性,对项目进行整体统筹。这种思维下,旅游项目发展就不只是传统的追求“新、奇、特”的短期化发展,而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更注重项目联合驱动的,以打造精品为目的的精致化、细致化与极致化的资源利用方式。
5、创新功能观,提升全域旅游“质”“量”
传统的旅游规划将旅游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的三位一体视为重中之重,全域格局下,不仅仅要关注这三方面的功能,更要对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游线布局、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进行关注,提升全域旅游的配套功能实现配套的经济功能驱动。因此在全域旅游规划中,一是要创新旅游功能的横向提升,实现全域旅游功能“量”的增长,二是要创新旅游功能的纵向提升,实现全域旅游功能“质”的飞跃。积极拓展旅游多种功能,开发包括康养健体、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民俗生活、运动健身等多功能板块,做到“质”与“量”双管齐下。
6、创新品牌观,完善全域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将旅游摆脱了传统的以单个景点为中心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的是全产业融入、全资源融合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从这一思路出发,旅游规划要重视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积极围绕旅游的大品牌塑造核心竞争力,增加全域旅游品牌价值链的连续性与有效性。因此,旅游规划在品牌打造阶段,除了要考虑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还要针对本地特色提出普适性的形象发展模式。例如都江堰联合青城山,塑造“白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全域城市旅游形象。将传统的“单一核心吸引物”转变为“全域旅游”名片,注重对品牌观念的塑造,创造彰显全域旅游形象的旅游品牌。
7、创新价值观,打造全域旅游价值链
传统旅游开发注重对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开发,达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双重收获。全域旅游要在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形成融合资源、服务、市场、品牌、投资等多因素的全价值链。首先要创新传统社会价值观,形成人与社会、文化、生态多要素互动的纽带,构建全域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民服务的理念,搭建起一套价值底层逻辑;其次要注重旅游业对各产业的带动作用,旅游规划对客流导向与经济价值的引导能力,形成一个市场价值观为主,围绕游客需求变化的价值格局;最后要形成具有区域溢价效应的盈利价值观与品牌价值观。
8、创新市场观,形成全域营销体系
全域营销体系是指在营销推广的过程中,摆脱传统的“以单个景点为中心”的方式,将产品营销推广和目的地推广相结合,形成一个“全域化市场、一体化营销、多样化推广”的营销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依托上游政府的主导作用,将下游企业、居民、游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全民营销网络。
这种模式不止要对旅游市场有精准的把握与认知,更要对营销推广策略熟练把握,具体市场具体方案,精准营销,策划内容营销、关系营销、新媒体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区域内区域外结合的全域全媒体营销体系。
9、创新产业观,拓展旅游产品空间
扩展旅游产品空间,需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思维,推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树立一个全域旅游的大产业观,将旅游发展与社会发展“五化”建设相结合,打造“旅游”+“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农业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实现三产业融合。在规划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要创新产业融合的意识;二要创新产业融合的路径;三要形成产业融合的创意;四要提供产业融合的支撑。规划将旅游作为全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中心环节与教育、交通、农业、工业、养老、医疗、养生、会奖、装备制造等其他产业相融合,拓展全域旅游产品空间,打造全域旅游产业生态。
注:本文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二、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三、全域旅游性质?
全域旅游就是要用开放的发展理念,去掉行业门槛、割除行业藩篱、打破行业边界,向全社会开放资源、开放市场、开放服务,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能够参与旅游业发展,能够在旅游业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机制和意识氛围。
只有在这种开放理念指导下,“旅游+”“+旅游”作为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才能得以实现。从本次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过程来看,开放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本理念。
四、全域旅游简写?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全域旅游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五、全域旅游概念?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六、全域旅游的主要抓手?
一般来说,全域旅游可以通过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已设立多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实践证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可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资源整合等有效方式,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七、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区别?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由此可知,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区别主要是在于智慧旅游着重于科技手段在旅游中的应用,而全域旅游则侧重于旅游和产业之间的融合,偏向于规划设计,具有发展指导性质。
八、全域旅游下旅游景区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和理念。早在20多年前,国家旅游局着手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时,就有参创城市提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后来又进一步增加了“事事都是旅游资源,时时都是旅游时间”,人人,处处,事事,时时提法和理念就具有全域旅游的意味。当然,今天用全域旅游来予以概括表达,具有很强的创新意味,是在用一个简短的词语概念概括表达十分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让全行业和社会有关方面认识到,中国旅游进入了崭新发展阶段。
九、全域旅游创新点?
全域旅游是单个景点到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是传统门票经济向全域全产业经济的转变;是单个旅游运营商单打独享向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转变;是传统的旅游设施完善到全域思维下旅游设施的通盘考虑的转变;是旅游服务到整合全域公共服务的转变。
全域旅游的“全”,是全空间配置、全产业统筹、全时空打造、全要素考虑。在全域旅游规划中,一方面要“盘活存量”,提升产品质量,升级产品体验。
十、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我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推广地域旅游名片要明确,比如传统项目比较多,可以搞庙会。比如山西的皇城相府。山水景点比较多,可以突出景点特点,加上一些神话传说。所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湖泊比较多就游船加看山,山比较高就登山望远。比如焦作云台山。
第二,历史名人一定要有,不管是近代的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历史名人的重要性体现在想到这个人就可以想到那座城市。也可以是一种人杰地灵的说法。比如想到孔子就想到曲阜,想到曲阜就想到笼子,名人效应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第三,如果宗教寺庙也有。那么也可以去加上去,因为古代人是比较注重宗教信仰的,包括现在也是。有了宗教信仰说明这个地区有历史的延伸性。
第四,景区停车场一定要够。不能我们去了,连个车位都没有。即便是在旺季。人山人海。也得有足够的运输能力。能把远处的停车场的人给拉到景区。
第五,景区管理一定要规范,不能让人感觉这个景区管理很混乱。我们玩不好,也容易引起反感。影响景区口碑。
第六,最重要的一条,当地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全域旅游发展,比如,景区广告的投放,旺季警备力量,景区的管理明确。这样会让来的人不被坑,觉得来了就值。
反正出门旅游就三个原因,第一,就想出去玩玩。第二,就是被背后的文化所吸引。第三,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第一种原因出门的客人会多点。另外一定要有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全域旅游口号。
希望采纳,给我一个最优答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